您好!欢迎访问合作市人民政府网站!
  •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合作概览

地理之旅:高原明珠 羚城圣地——甘南合作市

发布时间:2025-11-24 15:28:50 阅读次数:

合作市:高原明珠 羚城圣地

一座镶嵌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藏域明

珠,甘南草原的文化中心

[合作市地理位置示意图:位于甘肃省南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南藏族自治州中部]

在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壮丽地带,有一片承载着藏域文明与草原文化的雪域圣地——合作市。这里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也是大夏河上游的重要节点。从地理格局上看,合作市宛如一颗镶嵌在高原草甸中的明珠,被连绵的山峦温柔环抱,形成了"四山环抱、三水汇流"的典型高原河谷地貌。

[合作市三维地形图: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大夏河谷地及周边山脉分布]

地理坐标:北纬34°48′~35°08′,东经102°54′~103°20′
面积:2670平方公里 | 海拔:2800~3800米

自然地理:青藏高原的地理走廊

地质构造与地形特征

合作市最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便是那雄伟壮丽的高原地貌。从地质构造上看,合作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岷山—西秦岭构造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的前缘地带。境内出露地层以三叠系浅变质岩系和新生代陆相沉积为主,岩性以板岩、千枚岩、砂岩为主,构成了典型的高原夷平面地貌。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下降。北部为阿尼念青山脉,山势雄伟,海拔多在3500米以上;中部为合作盆地,海拔2900~3200米,地势相对平缓;南部为低山丘陵,海拔2800~3000米,沟壑纵横。整个区域呈现出典型的高原山地与宽谷盆地相间分布的地形特征。

地质特征:合作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强烈隆升区,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频繁。区域内发育有典型的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金、铜、铁、石灰石等。独特的地质条件还造就了丰富的地热资源,如著名的当周神山温泉,富含多种矿物质。

气候特征与天气系统

合作市地处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区,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2.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0.2℃,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2.8℃,无霜期仅56天左右,冬长无夏,春秋相连。

降水适中且季节分配不均,年平均降水量558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年日照时数达2358小时。主要气象灾害包括春旱、霜冻、冰雹和大风,高原特有的雷暴天气也较为常见。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合作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

水文系统与水资源

合作市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是黄河重要支流大夏河的发源地和上游流域。大夏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境内流长65公里,是合作市的母亲河。格河、博拉河、洮河支流等众多河流呈放射状分布,构成了完整的水系网络。

"雪水润草原,溪流绕神山"——藏族民谣描绘了合作山水相依的壮美景色。

水资源总量丰富,年均水资源量达3.8亿立方米。水质优良,大部分河流保持Ⅰ-Ⅱ类水质标准。已建成多座小型水电站,有效利用了丰富的水力资源。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还形成了众多的高原湿地和沼泽,如美仁草原湿地、当周草原湿地等,构成了重要的高原生态系统。

土壤类型与植被分布

合作市的土壤类型以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草甸土为主,占全县土壤面积的70%以上。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土壤发育年轻,有机质积累明显。河谷地带分布着少量的草甸土和沼泽土,是主要的牧业区。

植被类型以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为主,森林覆盖率28.5%。主要建群种包括高山蒿草、矮生蒿草、金露梅等,形成了典型的高寒草原景观。在海拔较低的沟谷地带,分布有云杉、冷杉、桦木等乔木树种,构成了独特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合作市有维管植物800余种,其中藏药材资源丰富,有冬虫夏草、红景天、雪莲等珍贵药材;脊椎动物150多种,包括雪豹、藏原羚、黑颈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当周草原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东北缘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

人文地理:雪域藏乡的文化中心

历史沿革与人口特

合作市历史悠久,古称"黑措",藏语意为"羚羊出没的地方",建市于1998年,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最年轻的县级市,也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地处汉藏文化交流的要冲,历史上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现今人口约9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4%,汉族、回族等民族和睦共处,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融合现象。

                                     甘南藏族自治州 合作市

人口分布受地形和经济影响显著,呈现"城区集中、牧区分散"的特征。市区集中了全市60%以上的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牧区人口相对稀疏,保持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合作市的人口结构和分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牧业与特色产业

合作经济具有鲜明的高原牧业特色,形成了牧业为主、多元发展的产业布局。草原牧区以牦牛、藏羊养殖为主,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农区种植青稞、油菜、马铃薯等耐寒作物;城区发展旅游服务、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

最具特色的是牦牛产业,合作是著名的"高原牦牛之乡",牦牛乳制品、牦牛肉制品等特色产品享誉省内外。此外,藏药材种植加工、民族工艺品制作等特色产业也颇具规模。近年来,合作市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建设了一批藏式民宿和旅游接待点。

"羚城儿女多奇志,牧歌声声传四方"——当地民歌道出了合作人民豪迈乐观的生活态度。

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唐卡绘制、藏毯编织、藏香制作等特色民族手工业。合作市积极保护和发展藏族传统文化,建设了甘南藏族文化产业园,成为展示藏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高原牧场 农旅甘南

交通网络与区域联系

合作市交通便利,是甘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213国道、306省道贯穿全境,合冶公路、合玛公路等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路网络。距离最近的铁路站约70公里,航空可通过夏河机场连接外界。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合作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距兰州、西宁等区域中心城市均在3小时车程内,成为连接青藏高原与内陆地区的重要节点。未来,合作将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民俗文化与人文景观

合作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是安多藏族文化的重要代表。藏传佛教文化深厚,正月祈愿大法会、七月米拉日巴劝法会等宗教活动规模宏大。藏族歌舞、藏戏、赛马、摔跤等民间艺术和体育活动独具特色。

人文景观丰富多样,米拉日巴佛阁是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名刹,建筑宏伟,文物珍贵;当周神山是当地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自然景观壮丽;香巴拉文化广场、羚城街等现代建筑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草原帐篷、藏式民居等构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文化特色:合作市是安多藏区文化的重要中心,素有"青藏之窗、户外天堂"的美誉。藏传佛教文化、游牧文化、茶马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每年举办的"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是展示藏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结语:高原新城的时代华章

当晨钟暮鼓回荡在米拉日巴佛阁,当霓虹灯光闪耀在羚城街头,这座高原新城展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山、水、城、草原、寺院在这里构成了一幅雪域特色的时代画卷。

合作市,这片被藏族文化与高原山水双重滋养的土地,不仅以其独特的高原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更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了安多藏区文明的重要承载地。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发展智慧: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滋养时,便能走出一条既保留民族特色又融入时代潮流的发展道路。合作不仅是一部生动的高原地理教科书,更是一曲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时代乐章,等待着每一位探访者来感受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时代气息。

下一篇:羚城之变·幸福民生——合作市市区新旧照片对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