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合作市人民政府网站!
  •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安全生产

我州教育事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时间:2017-12-29 20:00:50 阅读次数:

 

寄宿制:孩子从“难上学”到“上好学”

 

\

 

  7月24日,玛曲县藏中放暑假了。9年级二班的藏族女孩才让草收拾好行李,登上了回家的校车,即将回到120多公里外的采日玛乡。今年3月开学以来,才让草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妈妈勒草说:“娃娃在学校学习生活我们很放心。”

 

  勒草能放心,一方面是因为藏中的硬件条件改善了,孩子在县城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老师能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

 

  寄宿制教育是甘南州在改革与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中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和重要模式,也是甘南州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所有关心支持民族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共识。

 

  为了让藏区的孩子能上学,1958年玛曲县曼日玛乡开办了全国藏区第一所寄宿制小学。经历了近60年风雨,我州在推进寄宿制教育发展,解决藏区师资缺乏的问题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开学不久,妈妈勒草放心不下,到校探望。

 

  中午,勒草跟着才让草一起去食堂吃营养餐;晚饭后,才让草带着妈妈去校园散步,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她大开眼界。

 

  让勒草放心的不仅是优越的学习环境,更是宿管老师贴心的照顾。

 

  为了帮助孩子们适应寄宿生活,全校教职员工都是“爱心爸爸”“爱心妈妈”。“孩子们家里条件艰苦,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的不常洗脚,学校开展养成教育,学校也有专职的宿管老师,每个老师负责1-2个寝室,教会孩子们洗澡洗衣、整理床铺等等。”玛曲县藏中副校长尕藏成来说。

 

  “我们学校以前教师都是双肩挑,既承担教学任务,又扮演宿管角色,现在实现了宿管教师专职化,让更多具有专业水平的老师来承担学生课堂外的德育、养成教育。”玛曲藏中宿管教师扎西草说。

 

  教育资源集中后,一方面硬件条件改善了,学校漂亮了;另一方面生活老师在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离开学校时,勒草拉着老师的手说:“女儿在学校的生活比在家里还好,一分钱不用交,老师跟父母一样,我放一百个心。”

 

  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已成为推动我州“两基”攻坚进程、保障广大农牧村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力的有效举措,成为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农牧村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甘南州寄宿制学校达到191所,占中小学校的41.89%,寄宿学生81996名,占中小学人数的75.69%,寄宿生生活补助从每年每人1200元,提高到了2200元。

 

  地处洮河峡谷的勒秀乡中心小学,始建于1967年,如今,这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教室、运动场、图书馆等一应俱全,新建的住宿楼、食堂更是让500多名藏族牧村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寄宿生活。

 

  学校食堂不仅将过去的供餐模式改为了点餐,糌粑、藏包等藏族传统餐食也是每周必不可少的。

 

  “现在学校食堂的菜谱是顿顿不重样、天天不重样,吃得好,住得好,寄宿学生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生流失的问题迎刃而解了。”合作市勒秀乡中心小学副校长武建平说。

 

  短短几年,从最初解决农牧区孩子“难上学”的初衷,到现在追求农牧区孩子“上好学”的目标,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制教育模式带来喜人的变化。

 

  让学生“上好学”,老师要付出更多。

 

  从早晨6点20分孩子起床,到晚上9点半寝室熄灯,寄宿制学生的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组织学生出操,督促洗漱,组织吃三顿饭,下午开展课外活动等,一天要干的事情虽然琐碎却一件都不能少,周末还要轮流留校值班。有时孩子生病了,老师还要陪着去医院治疗守夜;孩子衣服破了,老师要拿起针线帮助缝补。

  办好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我州从规范管理、科学管理上下功夫,大力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与建设。提高民族地区和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的贫困落后面貌,从而加快“科教兴州”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进程。


上一篇:铺就绿色发展之路——甘南州创建“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纪实

下一篇:俞成辉主持召开州委常委会 研究部署作风建设安全生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