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甘南草原的发展进程中,绿色发展是不变的旋律。
近年来,我州守住生态底线,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帮助群众发展可持续产业,形成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格局,生态资源已成为甘南推动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家底”。
树立“生态信仰”,把大自然的尊严还给大自然
生活在甘南雪域高原上的人们,天生就懂得“生态信仰不可亵渎、自然尊严不可冒犯”的道理。各族群众对“神山神水”的崇敬和眷恋,自然地形成了“生态敬畏感、绿色亲近感、自然存在感”,并处处体现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州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就是把这种朴素而高贵的“生态自觉”和“生态信仰”激活放大,让其凝固成青山绿水,挥洒成蓝天白云。
2015年,我州发起了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经济的“生态革命”,并把广大农牧村作为构建生态文明的“主阵地”和“后花园”梯次推开,而小康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一头连接着自然环境,一头连接着百姓生活。
1984年,第十世班禅大师考察玛曲时,在欧拉乡克勤村住了一晚,克勤村从此被人们称作班禅新村。该村2004年开工建设,2009年完工,总投资1300万元,惠及群众179户,2016年又投资2602万元提升改造,实施了水、电、路、房、文化、健身等多方面的重点建设。如今,一个面貌崭新、特色浓郁、时尚现代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已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班禅新村生活的尕布一家,之前过着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2008年政府补助5万多元加上2万多元自筹资金建起了新房;2015年,政府对我们村实施了道路硬化;2016年又实施了小康村风貌改造,还配发了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炕,生活比以前舒适多了!”尕布告诉记者。
生态保护好了,人心也变了。尕布一家不再过着“一心为牛羊”的生活,开始更多地关心自己的生活品味和质量了,是美的生态环境触动了他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共铸“生态梦想”,把老百姓的红利交给老百姓
绿色放飞希望,生态孕育生机。每一双眼睛,天生就有对青山绿水的神往,每一朵花儿,总是在绿色的枝桠上绽放光彩,那些离开水源和土壤的枯木,怎能让生命找到归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几句话,既是全国人民共同坚持的“生态理念”,更是甘南儿女不懈追求的“生态梦想”。
多年来,我州想方设法留住绿水青山,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找到自由的天堂,让各族群众充分享受绿色GDP带来的“生态红利”。
漫步于夏河县各生态文明小康村,一盏盏藏式路灯,一排排整洁美观的住房,宽敞的水泥地面和庭院,尽显乡村的淳朴自然;走进院内,太阳能暖廊宽敞明亮,屋内,浴室、热水器、电磁炉,样样齐全,装修得典雅大方,处处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生活画卷。
“一年来村里的变化非常大,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使我们的居住环境、产业发展、群众收入等各方面都有了改善,日子越来越好了。”夏河县达麦乡当应道村村长加考说。
改造房屋、铺设道路、修建广场、种植绿化带……我州随处可见一派忙碌景象。一个个“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生态文明小康村陆续呈现,“美丽”正一步一步融入农牧民群众的生活之中。
今年,我州共建设3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增强了奔向小康的信心。
担当“生态道义”,把下一代的财富留给下一代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青山绿水大草原,是大自然和老祖先留给甘南的“金饭碗”和“聚宝盆”。
在生态保护中,我州启动实施《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试点实施规划》《甘肃“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规划》《甘南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甘南州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从根本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并形成“人人动手、个个发力”的生动局面,综合运用行政、项目、法律、组织、宣传、扶贫等多种手段,创造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格局。
徜徉在合作市卡加曼乡香拉村,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宽阔整洁的道路、生机盎然的花圃草地,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从昔日贫穷的小山村,到如今花团锦簇、绿草茵茵的致富“明星”村,70岁的桑杰老人见证了这个奇迹。
说起村庄的巨大变迁,老人一脸自豪。他说:“党的政策使我们村面貌一年一个样,生活条件也一年好似一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真幸福。”
行走在临潭县羊永乡李岗村,村里绿树成荫,青砖白墙,整齐有序,墙壁上用小漫画形象地展示着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和谐画卷,一股乡村特有的清新之风扑面而来。
蓝天白云是甘南永远的朋友,青山绿水是甘南永恒的归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引领甘南朝着绿色经济转型,也引领着草原儿女迈向新境界。